Mt.Jianshanzi Report尖山子登山报告作者: 王冰   图片: 王冰 石彬注:由旗云探险授权转发  网址:www.GVIEWCHINA.com右图:尖山子西南面全貌(左),尖山子东北面(右)尖山子,海拔5472米,位于四姑娘山地...

Mt.Jianshanzi Report 尖山子登山报告
Bang 2021-12-23 16:07 17870
Mt.Jianshanzi Report
尖山子登山报告
作者: 王冰   图片: 王冰 石彬
注:由旗云探险授权转发  网址:www.GVIEWCHINA.com
右图:尖山子西南面全貌(左),尖山子东北面(右)

尖山子,海拔5472米,位于四姑娘山地区的双桥沟中部,处于双桥沟和木尔寨沟之间。尖山子的西南面为双桥沟的入口一侧,山顶的永久性冰川在人参果坪附近可清晰看到,象一把利剑直插蓝天,“尖山子”的名字由此得来。

在开始登山的盆景滩,以及攀登的过程中都看不到山顶,相对隐蔽。山顶的东北侧为破碎的岩石,紧邻海拔5362米的猎人峰,两座山峰连接的鞍部有一条上千米的冰槽,在公路上看着很是诱人。尖山子的南面为木尔寨沟,岩石山体破碎陡峭,无法攀登。据当地老乡介绍此山从未有人登顶,曾有国外登山者尝试攀登东北侧冰槽路线,因最后路段的山体岩石破碎严重,浮雪太厚,未能登顶。

由于地质结构等原因,尖山子的山体岩石多为页岩和硕岩,风化破碎严重――故攀登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落石,一定要带头盔!!!

登山路线

右图:GPS的线路图其中雪坡起点为BC

进山

由于四姑娘山的旅游开发较为成熟,尖山子所在的双桥沟已经修成可直通沟里的柏油马路,全长29公里,交通很方便。但其门票较贵,160元/人。双桥沟平均海拔3400多米,几十户山民的小居疏落分布在沿路两侧,可留宿。

成都出发,早上7点在茶店子坐开往日隆的班车,中午2点可到达日隆镇。休整后可于当天包车到双桥沟邓书记家或人参果坪徐老幺家住宿,第二天到达盆景滩开始攀登。

公路—BC

双桥沟的公路海拔3400米,BC营地的海拔为4700米,第一天海拔上升高度为1300米,体力消耗比较大;由于山体相对陡峭,不能用马匹运输,建议请当地的协作运输物资。上山的路为当地人放牛和采药的小路,相对安全。

从盆景滩出发,沿小路开始钻树林,到达尖山子瀑布群附近,经过高山灌木、草甸,到达碎石坡,沿碎石坡向上攀登。碎石坡的坡度约为40度,行走较消耗体力,应注意适当调整休息。此段山体破碎,山上的盘羊较多,务必小心滚石。

沿路的草药很多,雪莲、红景天、雪茶随处可见。

BC营地海拔4700米,是冰川冲击下来的碎石形成的缓冲带,相对平缓;冰川融水从营地边流过,取水方便;营地很宽敞,可扎几十顶帐篷。但两侧的山体都很破碎,经常有落石滚下,须注意离远一些。营地对面可清晰的看到陡峭的婆缈峰的西壁、幺峰的北壁垭口和羊岗子。在此营地看不到尖山子山顶的位置。

BC—顶峰

从BC—顶峰还有700多米的高差,沿途没有扎营的地方。

全程有三段冰川、两段岩石路线需要通过,其中第一段冰川坡度为30度左右,相对平缓宽阔,无冰裂缝,不需要接组,但要注意两侧落石,尽量从中间行走。

右图:第二段冰川的攀登

第一段冰川到达顶部后,沿破碎的山体向右横切开始第二段冰川的攀登。此段冰川坡度为40度,顶部就是一大片破碎的岩石。这段岩石中间有一条岩石烟囱,上部的岩石烟囱中有流雪和雪水下来过,形成一个流雪槽,沿雪槽的一侧上攀,到达岩石烟囱地形。

这是两段岩石间形成的烟囱路线,是通向上一段冰坡距离最短的的线路,也是攀登过程中的难点之一。全长约120米,下段坡度约50度,上段约55度,难度在5.7左右。该段岩石相对完整,裂缝容易寻找,保护点比较好设置,但暴露感很强,下方就是雪槽,一定要修好路绳或者接组攀登。

岩石烟囱路线攀登上去,就到达顶峰前最后一段永久性冰川。此段冰川无冰裂缝,起坡度20度,之后逐渐变陡,最陡处约60度。直攀上去到达冰川和东北面岩石形成的断层交界,是一个山脊雪檐,沿雪檐向西攀登就是山顶。雪檐行走请注意和冰川断层保持距离!!!

顶峰为雪檐的一个突起,是一个由雪刃脊、破碎岩石刃脊和雪檐交汇组成的顶峰。顶峰面积很小,只能站两三个人。

下山时可根据队员的体力和技术状态选择从岩石烟囱原路返回.或者雪檐下撤到冰川和岩石交接的地方下山,此路线坡度相对平缓,但岩石的破碎严重,设置下降保护点需注意!!!

右图:接近烟囱路线

登山季节和携带装备

四姑娘山地区可以选择的攀登季节时间比较多,小天气变化相对不多,可根据天气预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.但需注意连降大雪或者山上积雪太厚或者山上雪质为粉雪的情况下,尖山子就不适合攀登,山体陡峭,有流雪和雪崩的危险!!!

此攀登线路为冰川和岩石交替通过的混合线路,装备要求较高,冰镐,高山靴和冰爪为必备,应携带岩石和冰雪作业的技术装备,机械塞,冰锥,岩钉。下降时准备丢弃的岩锥和扁带至少四个以上。

注:此山BC和山顶均有移动手机信号

攀登简报

2001年,我初次在四姑娘山地区攀登雪山时曾对此山作过尝试,但当时由于技术和装备不够,在第一段冰川下撤,之后我一直对此山有浓厚的兴趣,曾计划来年继续攀登,并发计划在绿野,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攀登计划一推再推。

一晃四年过去了,04年年底我在一次意外中脑部受伤,随着身体的恢复,雪山的梦想还在继续,但高山适应能力需要重新检验。考虑到尖山子正在双桥沟公路边,进山方便,一旦身体不适可立即撤到安全地带。

2005年9月26号

早上8点从双桥沟邓书记家出发,半小时后到达盆景滩,请三个背夫协助我们上山。一路从海拔3400米升到4750米,下午4点到达冰川底部大本营。

9月27号

早起队员状态不好,队员休整,我和石彬两人勘察路线。

中午到达海拔5050米的冰川顶部,再向上就是冰岩混合地形,沿山体出现两个左右垭口。石彬爬上左侧的垭口,发现垭口翻过去是连续的断崖无攀登可能性,只有向右侧攀登。

我开始向右上方攀爬,沿路都是碎石。在横切一段冰坡后,来到一大段岩石底部,发现两条可以选择的岩石路线到达上一段冰川:一条之字形相对缓的岩石路线,但碎石很多,需要沿山体横切;还有一条路线是岩石烟囱直上路线。

勘察好路线后返回大本营, 路上电话联系山下的朋友查询天气,得知未来三天是晴朗多云。商讨决定第二天状态不好的队员下撤,我和石头接组走岩壁烟囱路线,携带露营装备做好露营准备,尝试冲顶。

9月28号

早起收拾装备出发,沿岩石烟囱路线攀登。

海拔5150米处,石彬由于状态不佳不能继续攀登,我一个人是否能继续,心里也没有底。毕竟这是未登峰,上面的路线情况未知;而且没有保护独自SOLO岩石和冰雪路线也是我从来没有过的经历。但想到与顶峰只有300多米高差,我携带了露营装备,天气预报也一直是好天气,关键就看我的心态和技术了――思忖片刻,决定继续。

14点开始攀爬岩石烟囱,15:30点开始攀爬最后的冰川路线。

雪坡开始变缓,看样子快到山脊了,冰川从这里断开形成雪檐。山体另一面都是碎石。我不敢靠雪檐太近,沿着雪檐一米的距离向左侧冰川攀登,时间已经到下午17点,GPS显示已到海拔5460米。坡度不太陡了,可以站起来行走,看到上面的雪檐出现一个突起,沿着雪檐切到顶峰――这是一个由雪刃脊、破碎岩石刃脊和雪檐交汇组成的顶峰。

顶峰只能站一个人,我挖出一个雪坑放下背包,GPS显示高度是5480米。

我坐在包上,静静的看着云海和山脊――激动人心的攀登后,成功抵达山顶,感到的唯有平静,以及透心蚀骨的空旷。

右图:接近顶峰

只有沿雪檐下撤到冰坡与岩石交接的地方,才能找到平坦露营的地方,看时间已经下午6点,这就意味着要走夜路了,不如就在山顶露营。用两个冰锥把自己保护好,在刃脊侧挖雪槽露营。

9月29号

早起天气很好,状态也很好,开始观察下山路线:走岩石和冰雪刃脊都很危险,唯一的路线是原路返回走雪檐,但从我上来的岩沟下去危险较大,路线有120多米,我带了6个岩锥,最多只能下100米――要换条路线下山;冰雪坡和岩石交界的地方相对缓些,需要绕一个大C字形回到下段冰川,路线长但相对安全。

我把雪套埋在峰顶作为纪念,沿雪檐快速下撤,在岩石和冰雪交界处,选择沿50度冰坡倒踢下山。下到岩石地带,设置了两个保护点,做了两次双绳下降,然后沿着碎石坡小心的下撤,到达下段冰川。

下午2点回到大本营,6点回到邓书记家和队友会合。

思绪还在天堂,心已在向往下座雪山的攀登。

网友评论

正在加载...